最常用的細胞凋亡檢測方法是什么?
細胞死亡的方式主要有兩種,包括細胞壞死(necrosis)和細胞凋亡(apoptosis)。細胞壞死是早已被認識到的細胞死亡方式,而細胞凋亡是近年來逐漸被認識且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細胞死亡方式。兩種死亡方式最重要的區別是細胞壞死會釋放出細胞內溶物,引起炎癥反應,而細胞凋亡不會暴露細胞內溶物,一般被吞噬細胞吞噬清除,不引起炎癥反應。
細胞凋亡,也稱細胞程序性死亡,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者病理條件下,細胞主動的、高度有序的、自己結束其生命的過程。細胞凋亡是生物體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,胚胎形成、個體發育、衰老和損傷細胞的清除等都與細胞凋亡密切相關。細胞凋亡在免疫學中也非常重要,如T細胞在胸腺內發育的過程,經過陰性選擇和陽性選擇后,95%的胸腺細胞發生凋亡,只有5%的胸腺細胞發育為成熟T細胞進入外周。
檢測細胞凋亡的方法很多,如電子顯微鏡或者光學顯微鏡下的形態學觀察、細胞DNA提取物的DNA梯狀帶電泳實驗等。而流式細胞術是非常重要的檢測細胞凋亡的方法,不僅可以定性,也可以定量。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凋亡的方法也有很多,其中最重要是annexinV/PI雙染色法。其他的還有SYTO/PI雙染色法、細胞DNA含量分析法、線粒體損傷檢測法、活化的caspase-3檢測法、FLICA標記法、甲酰胺誘導ssDNA單抗檢測法、TUNEL法等。今天主要介紹一下annexinV/PI雙染色法。
Annexin V/PI雙染色法
正常細胞膜的磷脂分布是不對稱的,活細胞中磷脂酰絲氨酸(phosphatidylserine,PS)位于細胞膜的內表面,細胞凋亡時,細胞膜發生變化,PS從細胞膜的內表面翻轉到細胞膜的外表面。annexinV是一種對PS有高度親和力的、鈣依賴性的磷脂結合蛋白,annexinV可以特異性地識別凋亡細胞表面的PS,而活細胞的PS位于細胞膜的內表面,無法與annexinV特異性結合。所以可以用FITC偶聯的annexinV鑒別凋亡細胞和活細胞。
壞死細胞的PS也會從細胞膜的內表面翻轉到細胞膜的外表面,annexinV也能識別壞死細胞表面的PS,所以annexinV無法區分壞死細胞和凋亡細胞。而PI染料能夠與細胞內的DNA結合,區分壞死細胞和活細胞。凋亡細胞和活細胞的細胞膜仍然完整,PI染料無法自由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與DNA結合,所以PI染料無法標記凋亡細胞和活細胞,而PI染料卻能夠通過壞死細胞的細胞膜與細胞內的DNA結合,壞死細胞內PI染料被488nm激光激發后會發射紅熒光,被FL2或FL3通道接收。所以annexinV和PI同時使用,就可以區分活細胞、凋亡細胞和壞死細胞,這就是annexinV/PI雙染色法檢測細胞凋亡的原理。
標記方法與常規標記熒光抗體的方能一樣:加入適量的FITC-annexinV和PI,4℃靜置30min即可。注意標記PI的方法與PI染色檢測細胞內DNA含量的方法不同,不需提前固定細胞,因為本方法標記PI是為了檢測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鑒別細胞是活細胞還是死細胞,而用PI檢測DNA含量時必須先破壞活細胞的細胞膜的完整性使PI進入細胞內與DNA結合。
下圖是用annexinV/PI雙染色法檢測細胞凋亡得到的一張散點圖。圖中大致可以分為三大細胞群:右上象限的細胞表型為annexinV+PI+,代表的是壞死細胞;右下象限的細胞表型為annexinV+PI-,代表的是凋亡細胞;左下象限的細胞表型為annexinV-PI-,代表的是活細胞。通過annexin V/PI雙染色法可以非常明確地區分活細胞、凋亡細胞和壞死細胞,并且可以定量分析各自所占的比例。
例:
下圖引自[1],作者用annexinV/PI雙染色法檢測人肺癌細胞系“H1299”和“A549”細胞凋亡,證明人肺癌細胞表面的TLR4受體與LPS結合后,能夠增強其抵抗TNFα和TRAIL誘導的凋亡。
從圖中可以看出,TRAIL誘導后,H1299人肺癌細胞系的凋亡比例從3.36%上升到13.7%,被TNF-α/CHX誘導后,凋亡比例上升到16.9%;如果在誘導前加入LPS,活化H1299表面TLR4信號,被TRAIL誘導后凋亡比例只有3.8%,被TNF-α/CHX誘導后凋亡比例只有3.93%,說明H1299表面TLR4信號的活化能夠促進其抵抗凋亡。另一個人肺癌細胞系A549的結果也相似,LPS活化TLR4信號后,TRAIL誘導凋亡比例從16%下降到3.09%,而TNF-α/CHX誘導凋亡比例從17%下降到11.8%。
[1]Weigang He, Qiuyan Liu, Li Wang, et al. 2007. TLR4 signaling promotes immune escape ofhuman lung cancer cells by inducing immunosuppressive cytokines and apoptosis resistance.Molecular Immunology, 44:2850-2859.
免責聲明:內容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,文中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