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磅!中國首款CAR-T細胞療法正式獲批,“網紅”治療領域藍海在望?
細胞治療是近年來醫學領域的“網紅”,也是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。
6月22日,中國國家藥監局(NMPA)發布最新公示,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復星凱特”)CAR-T細胞治療產品益基利侖賽注射液(又稱阿基侖賽,代號:FKC876)已正式獲得批準。
根據復星凱特此前公告,該上市申請的適應癥為:用于治療二線或以上系統性治療后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,包括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(DLBCL)非特指型、原發性縱隔B細胞淋巴瘤(PMBCL)、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和濾泡淋巴瘤轉化的DLBCL。
這意味著中國迎來首款獲批上市的CAR-T細胞治療產品,中國CAR-T細胞治療行業必將迎來嶄新的競爭格局。
國內首款 CAR-T 療法誕生之路
2017年10月18日,阿基侖賽注射液獲得FDA批準上市(商品名:Yescarta),用于接受過兩線或以上系統性治療的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,包括: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(DLBCL)非特指型、原發性縱隔B細胞淋巴瘤(PMBCL)、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和濾泡淋巴瘤轉化的DLBCL患者。Yescarta是FDA批準的第2款CAR-T療法,是首款針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-T療法。Yescarta在美國上市的定價為37.3萬美元。 在此之前,2017年8月30日,FDA官網宣布批準諾華CAR-T細胞療法正式上市,用于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兒童、青少年(2~25歲)B-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(ALL),商品名為Kymriah,定價為47.5萬美元/次療程。
已有的成功突破加上誘人的市場應用前景,吸引著很多國內藥企紛紛入場布局CAR-T療法。復星凱特2017年初從美國 Kite Pharma 引進Yescarta,取得了其在中國的全面技術轉移和商業許可權。2017年12月5日,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4月10日注冊成立,落戶上海張江自由貿易試驗區,遵循中國GMP標準,按照Kite Pharma生產工藝建設細胞制備實驗室,啟動Yescarta技術轉移、制備驗證等工作。
時隔半年后,2018年5月,復星凱特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?(CDE)遞交FKC876的新藥臨床試驗(IND)申請;2018年8月,CDE正式批準了復星凱特的IND申請 (批件號2018L02991);2018年10月,復星凱特FKC876的臨床研究通過了中國人類遺傳資源辦公室的審批。
據公開資料顯示,目前全球共有5款CAR-T療法獲批上市,4款靶向CD19,1款靶向BCMA,分別是諾華的Kymriah,吉利德的Yescarta和Tecartus(2017年10月、2020年7月獲批),百時美施貴寶的Breyanzi 和Abecma(2021年2月、2021年3月獲批)。
在國內,進入臨床階段的CAR-T療法多達36款,除了Yescarta以外,藥明巨諾的靶向CD19的CAR-T瑞基侖賽已于2020年6月29日申報上市,目前處于審評審批階段。諾華的Kymriah正處于III期臨床階段,傳奇生物BCMA CAR-T正處于II期臨床階段。
當入局者眾多,CAR-T療法的布局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態勢,市場的需求吸引了各方進入,不僅有很多企業在布局,很多資本機構也在跟進,CAR-T療法的未來市場前景令人樂觀。
行業聚攏效應已形成
不過,梳理國內企業布局免疫療法的研發管線不難發現,產品進展迅速,但也扎堆嚴重,這也是硬幣的另一面,高水平的重復研發投入以及濫用。目前,在CAR-T市場,這種你追我趕的背后,使得賽道顯得過于擁擠,直接導致了嚴重的同質化。
有數據顯示,目前臨床在研的CAR-T項目涉及靶點主要集中在CD19、CD20、CD22、GPC3、BCMA等熱門靶點,其中,我國以CD19為靶點的CAR-T臨床試驗占比就超過了40%,以CD20、CD22和GPC3為靶點的臨床試驗較少,以BCMA靶點做臨床試驗的占比甚至僅有5%。
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沈競康認為:“國內企業研發水平提高,但在藥物機理上,尤其是腫瘤免疫治療,國內的企業在同一水平上過于重復和集中,我們不希望擁擠在同一個跑道上,希望有更多企業能夠走到國際前沿,做一些競爭性研究。”
“在腫瘤治療上,免疫療法當然是很大突破,比如在PD-1/L1和CAR-T領域都是。”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陳志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,“但是其實只有20%~30%的癌癥患者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產生反應,比如胰腺癌就沒什么效果。所以接下來大家想做的就是如何能讓更多的病人受益。”
除了研究靶點單一,同質化的問題,CAR-T療法在實體瘤中遇到的瓶頸挑戰也同樣扎眼。斯丹賽生物聯合創始人、首席科學官吳昭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CAR-T療法應用于實體瘤需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:
一、是要找到特異性的靶點,找到組織共有的抗原,這點比較困難;
二、是如何能使CAR-T細胞在體內能夠擴充起來,目前我們在實體瘤領域的體內療效不明顯,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看不到細胞在體內的擴增;
三、是T細胞擴增起來之后,如何能夠使其到達實體瘤部位;
四、是T細胞到達腫瘤部位后,如何能夠克服腫瘤的微環境。
“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,T細胞到腫瘤部位后才能夠起到殺死癌細胞的作用,CAR-T療法才能真正惠及患者。”吳昭說道。
有競爭就有淘汰
在眾多行業人士看來,細胞治療的發展在未來一定會趨于完善,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藥品能像細胞治療一樣更接近臨床效果,而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,也會有更多的醫生、醫療機構深度參與到細胞治療這個行業領域中,與企業形成一種協同關系,彼此各司其職,又相互協作,共同助推細胞治療行業朝著更穩健的方向前進。
也有觀點認為,在目前布局CAR-T療法的一百余家企業中,在經歷一輪“洗刷”下,會有一部分企業被淘汰,僅僅會有一小部分企業能夠走得更遠、更好。
在克睿基因CEO徐元元看來,通用型的CAR-T療法應該是細胞治療領域要努力的方向之一,即把CAR-T從精準治療,或者四線用藥的藥品變成一個可以真正廣泛使用的通用型藥品,同時,CAR-T未來能否在臨床中能跟其他單抗藥連用,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治療形態,這方面的未來發展空間也是很大的。
徐元元還從工藝的角度談到,在工藝上的開發如何能夠有效降低細胞治療的成本問題,使其變成穩定高效又低成本的真正的藥品。
站在投資人的角度,建信資本董事總經理金明也指出,CAR-T療法在血液癌癥治療方面已經取得了很顯著的效果,這不可否認,但細胞治療的費用確實還比較高昂,但隨著技術的突破,它的成本肯定會進一步下降,且在實體腫瘤的應用也會取得預期的效果,因此,細胞治療作為長線賽道,值得投資機構布局。
至于哪些細胞治療企業會深得資本機構青睞,金明透露,一個企業首先要有自己明確的定位,要有自己的打法和規則,遵循市場的發展規律,這是投資機構的重要關注點。
“從投行角度,哪些項目會讓我兩眼發光,第一個是治療領域,比如在大家都跟風于血液腫瘤,如果有項目是聚焦于實體瘤或者特殊的治療癌種;還有一個是療效,檢驗細胞治療項目好壞的唯一標準是臨床數據,如果有好的臨床數據也會深得投資機構青睞;從技術上,如果這個項目有一個好的動物實驗模型,或者是有一個好的技術平臺,無論從物理上還是生物環境上,只要是有突破,就能令我們投資機構動心,當然,如果一個有非常好的靶點通路,發現了一個全新的靶點,這會令我們投資機構相當的鐘情。”金明說道。
無論是哪一個靶點,哪一個治療癌種,在可預見的未來,CAR-T療法無可置疑地還將是高速增長的時期,新型藥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地進入市場。投資者對私人和上市公司的支持力度都很強。但是對于研發和投資人們來說,未來如何將這些新推產品在對成本越來越敏感的市場中成功變現,如免疫腫瘤藥物作為估值過高和高期望值產品,如何獲得回報,依舊是爭論的熱點。